《自我·群体·社会》读书笔记
今天带给大家的读书笔记是《自我·群体·社会》,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产生困惑:为何有时明明有自己的观点,却会因为大多数人的不同意见而附和?为何在特定情境下,我们会做出与平时截然不同的选择?这些行为背后的动因,或许正是《自我·群体·社会》这本书想要为我们揭示的。
《自我·群体·社会》是一本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学奥秘的著作,全书约84万字,由罗伯特·西奥迪尼、史蒂文·纽伯格和道格拉斯·肯里克三位作者共同撰写。其中,罗伯特·西奥迪尼被誉为“影响力教父”,他的代表作《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而这本《自我·群体·社会》更是全美五大名校采用的社会心理学标准教材。
本书的内容丰富多彩,以科普的方式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由来、研究方法,并通过诸多典型案例,将那些最为精彩的社会心理学发现串联在一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接下来,我将从他人、群体和情境三个方面,为大家概述书中的主要内容。
一、他人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时常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来自于说服、从众或服从。
说服的奥秘
说服,是改变他人态度的一种重要方式。而态度的改变,往往与态度的强弱和嵌入性有关。比如,“喜欢长发胜于短发”是一个较弱的态度,容易被改变;而“相信自己不会杀害自己的母亲”则是较强的态度,难以被撼动。这种态度的强弱之分,源于其与个人特质或价值观的关联程度。当态度与个人价值观紧密相连时,改变它就意味着违背自己的信仰,因此会面临较大的心理阻力。
在说服过程中,“中心路径”和“外周路径”是两种重要的加工方式。中心路径是指通过提供与事件本身相关的论据来说服他人,如逻辑推理、事实依据等。而外周路径则是通过一些与事件本身无关的信息来影响人们的态度,如权威专家的证明、多数人的选择等。这两种方式各有千秋,具体使用哪种方式,取决于说服对象的特征和情境的不同。
以一起真实的案件为例,18岁的Peter在母亲被谋杀后,被警方当作首要嫌疑犯。在长达8个小时的审讯过程中,警官们通过中心路径和外周路径的说服方式,不断为Peter塑造了一个逼真的犯罪现场,并告诉他自己是测谎专家,测谎仪的结果表明他杀了母亲。最终,Peter在认罪书上签了字,承认自己就是凶手。直到两年后新任检察官发现新的证据证明Peter无罪,他才得以重获清白和自由。这个案例生动地展示了说服的力量以及态度改变的过程。
从众与服从
除了说服之外,从众和服从也是他人影响我们行为的重要方式。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则是指个体按照他人的命令或要求去做某事。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从三条长度不等的线段中选出和第一条一样长的那条线段。被试者被分为两组:一组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作答;另一组则要先等房间里的另外7名被试者给出答案后再说出自己的答案。事实上,这7名被试者都是研究人员扮演的,他们统一选择了一个错误的选项。结果显示,在没有干扰的那一组被试者中,错误率只有5%;而在有人干扰的那一组被试者中,错误率竟高达75%。这个实验表明,即使是在非常简单的问题上,从众的力量也是惊人的。
另一项著名的实验“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则展示了服从的奥秘。实验中,被试者需要在主持人的要求下按下仪器上的按钮对另一名被试者施加电击惩罚。虽然被电击的被试者只是善于表演的研究员并不会真正受到伤害,但仍有65%的被试者直到电压升至最高值450V都没有反抗主试的命令。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服从有时候并不需要太多理由,它的力量比我们想象得强得多。
二、群体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除了他人之外,群体也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群体行为和群体期望两个方面。
旁观者效应
在1964年3月13日凌晨3点发生的一起凶杀案中,一位名叫凯瑟琳·珍诺维丝的年轻女性在纽约一座富人小区的街道上被陌生男子用刀刺死。在长达半个小时的行凶过程中,总共有38位邻居在自家窗户边上目睹了这一凶案的发生,但令人震惊的是,这38位邻居中竟没有一位伸出援手甚至没有人打电话报警。这个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正是由于有多达38位目击者才导致每一个人都会参考群体的行为。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他往往会观察其他人的反应和行为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如果其他人都没有采取行动,个体就可能会认为这件事情与自己的关系并不大因此也没有采取行动。这种心理现象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导致“集体冷漠”的现象发生。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应该学会在紧急情况下主动承担责任并采取行动。比如当一位女性在街头遇到陌生人的侵犯时最好的求助方式是冲着围观人群中的某个人呼喊并明确请求他帮助自己。这样可以将某一个人从群体中抽离出来使他更容易受到个体责任感的影响而采取行动。
自我实现预言
除了群体行为之外,群体期望也会影响人的行为。心理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在某年9月份开学的时候对某小学1到6年级所有的学生进行了一项IQ测试并记录下他们的成绩。随后从每个班级中随机选出一部分孩子并告诉他们的老师们说这些孩子的智商更高将来更容易有成就。事实上这些孩子都是随机选出的。但一个学期后研究人员又对全部学生做了一次测验结果显示:那些被老师们认为智商更高的学生其测验分数的提升幅度明显大于其他学生。
这个现象被称为“自我实现预言”。当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的时候这件事情就更有可能会发生。因为人们的信念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从而导致预期的结果发生。这种现象在教育和家庭环境中尤为常见。比如当父母对孩子有高期望时孩子往往会更加努力学习以满足父母的期望;而当老师对学生有高期望时学生也往往会表现出更好的学习成绩和更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情境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除了他人和群体之外,情境也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生理情境和偏见情境四个方面。
物理环境的影响
物理环境是指我们周围的具体环境如温度、光线、噪音等。这些环境因素会对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比如在一项针对棒球比赛数据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比赛当天的气温超过32摄氏度那么投球手就更有可能故意将球扔到对方接球手脸上。这种行为的出现频率比气温低于21摄氏度的比赛高出了一倍。这说明酷热天气会引发人们的攻击情绪。类似地当气温升高时城市中的攻击性犯罪增长率也会远超过非攻击性犯罪的增长率。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指我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等。这些环境因素也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比如在一项研究两性关系数据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在某一社会中达到适婚年龄的女性过多那么男人们就会更少地对婚姻做出承诺人们对性行为和晚婚的态度也会更加开放;而当社会中的适婚男性过多时人们就更加重视家庭、提倡早婚并对性行为更加保守。这些现象表明社会环境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
生理情境的影响
生理情境是指我们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等。这些因素也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比如在一项被称为“夹笔实验”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将被试者们分为三组分别用三种方式夹住一支笔:第一组被试者被要求用牙齿夹住一支笔这个动作会促使他们露出微笑;第二组被试者被要求用嘴唇夹住一支笔这个动作则像是生气时的噘嘴;第三组被试者则是用自己的非惯用手拿住一支笔。接下来三组被试都要用笔完成一些简单的连线和画图任务。完成之后研究者会让每一位被试者评定几张卡通图片的滑稽程度。实验结果表明:与用手握笔的那一组被试者相比被迫露出微笑表情的那一组普遍觉得那些卡通图片更加滑稽;而被迫露出生气表情的那一组则普遍觉得那些卡通图片更加无趣。这个实验说明微笑等生理动作能够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偏见情境的影响
偏见情境是指我们对他人或自己的偏见和刻板印象等。这些偏见和刻板印象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比如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们完成一个类似电子游戏的任务:他们所操纵的角色是一名便衣警察他们会从屏幕上看到一个接一个的行人从街道角落里出现而被试者只有1秒钟的时间对每位路人做出反应。有时从角落里走出来的是一名警察这时被试者需要按下空格键表示安全;有时从角落里走出来的是平民这时被试者什么也不需要做;而有时从角落里走出来的是一名持枪罪犯这时被试者需要快速地将鼠标对准他进行射击。在这些不断出现的路人中研究人员刻意安排了一部分浅色人种以及一部分黑人。实验结果表明当角落里走出来的是一名黑人时被试者们更容易将其误判成一名持枪罪犯与白人相比黑人更容易遭到错误的射击。这个实验说明即使在我们普遍崇尚种族平等的今天对黑人群体存在的偏见仍然会影响我们的某些行为。
除了对他人的偏见情境之外对自己的偏见情境同样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比如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请一些被试者为一项公益活动进行签名一部分被试者在签完名后得到了1美元的报酬;而另一部分被试者在签完名后得到了一句夸赞类似于“你这么有善心真是太棒了”。两天后研究者对所有的被试者进行回访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再来参加另一场公益活动。结果显示之前得到报酬的那一组被试者只有不到4成愿意再来参加下一场活动;而之前得到夸赞的那一组被试者却有接近7成愿意来参加下一场活动。这个实验说明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如果将其归因于内部因素(如有爱心)而不是外部因素(如金钱)时我们更有可能产生更加……
读书心得:社会心理学揭示他人、群体与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知失调、从众服从、群体期望等概念深化理解,学会理性思考,避免盲从,洞察社会心理,提升自我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