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慢决策》读书笔记

《慢决策》深度解读:掌握延迟的艺术,做出更优选择

今天带给大家的读书笔记是《慢决策》,在当下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中,我们时常被各种突如其来的机遇和挑战所包围。面对这些机遇,我们的反应往往不是太快就是太慢,总是在时间与效率的双重压力下仓皇出手,最终可能顾此失彼,甚至落下拖延症的差评。然而,有一本书却提出了一种颠覆传统观念的观点,那就是《慢决策》。这本书告诉我们,通过必要的延迟,我们可以找到与最优决策相匹配的思维方式与节奏,从而做出更好的选择。

一、慢决策的理论依据:生理学的角度

提到决策,我们通常会认为那是大脑思维的结果。然而,根据精神病学研究,我们所做出的决策其实来自于大脑与心脏之间的相互作用。简单来说,心脏瞬间的承受与反应能力直接影响了我们最终的决策。例如,焦虑时我们会心跳加速,平静时心跳就会变缓。因此,一颗反应迅速的心脏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冷静、调节情绪,从而辅助大脑进行思考。

进一步来说,连接大脑与心脏的神经中有一对叫做迷走神经,它发端于脑干并贯穿于人体全身。根据神经学研究,迷走神经由原始纤维与哺乳纤维两种纤维缠绕而成。当我们受到刺激时,这两束神经对心脏会发出截然相反的信号。原始纤维像是紧急刹车的顽固派,发出退缩与抑制的信号;而哺乳纤维则像是精力旺盛的激进派,更倾向于加快身体的运转。这两束纤维在通往决策的道路上相互交织,使得我们心脏最终所接收到的反应中自然包含了主张延迟的元素。

心理学家通常将大脑的反应机制进一步区分为两个系统:系统A负责不受意识控制的自动反应,系统B则负责掌管我们主观上的意愿行为和思考活动。无论是系统A还是系统B,在大脑与心脏的相互作用下,都有做出延迟的空间。这就从生理学的角度证明了人类决策机制中存在延迟的必然性,为慢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顶尖人物的慢决策实践

在实践中,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都巧妙地利用了慢决策的艺术,最终取得了成功。以网球运动员为例,他们在接发球时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决定接球的方式和地点。虽然这看似是下意识的反应,但实际上包含了视觉反应和身体反应两个过程。顶尖网球选手之所以高人一筹,是因为他们拥有惊人的身体反应速度,能够在视觉反应和身体反应之间的天然延迟中收集、处理更多信息,进而做出最优的回球选择。

再来看股神巴菲特,他的投资秘诀之一就是延迟决策。巴菲特深知投资圈里没有裁判会判他出局,唯一的惩罚不过是丧失投资机会。因此,他可以耐心地等待那个最合心意的时刻出现,需要等多久就等多久。这种延迟决策的策略使他能够克服非理性的短期冲动,眼光长远,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虽然我们无法成为像网球运动员或巴菲特那样的顶尖人物,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成功中学到慢决策的智慧。通过丰富自己的实战经验,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决策争取更多的时间,从而做出更优的选择。

三、慢决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慢决策不仅适用于专业领域,更可以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沟通表达时的延迟:在沟通中,有效的延迟可以令表达事半功倍。伟大的喜剧演员都是延迟的高手,他们善于把握节奏,找到最佳的笑点时机。同样,在日常工作中的沟通表达中,优秀的沟通者也会有意识地做出停顿,懂得在必要的时候适可而止地停止对话。适当的延迟有助于制造悬念,留给对方更多的时间去消化信息,从而带动现场的气氛与节奏。
  2. 道歉时的延迟:当我们犯了错误需要向他人道歉时,延迟道歉的时机也许可以让我们的道歉显得更加真诚。这是因为受害者需要时间和机会去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和宣泄感受。如果太过匆忙地道歉,可能无法得到对方的理解。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受害者对事件的了解会更加全面,做出非理性判断的可能性也会降低。当然,道歉中的延迟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道歉的时机取决于所犯错误的类型及严重程度。
  3. 潜意识中的延迟:一些毫无价值的信息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积极思考和延迟决策来排除掉无效的潜意识信息。一旦怀疑自己接触到了不想要的潜意识信息,不妨有意识地放慢速度,以此抵消潜意识信息刺激所带来的影响。
  4. 纠正偏见:我们习惯于在尚未了解事实全貌的情况下草草做出决策,于是便产生了偏见。想要纠正这种无意识的偏见,我们需要冷静的思考与清醒的认知,而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在面对可能存在偏见的情况时,我们应该学会延迟判断,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事实真相。
  5. 初次约会中的延迟:在爱情世界中,延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意识地延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双方相信在未来时间去检验感情的共同意愿,这更加有助于远期亲密关系的创建。初次约会的唯一目的是确定自己是否愿意再一次见到对方,因此我们应该不急不躁地去思考这个问题,而不要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

四、慢决策与拖延症的区别

虽然慢决策益处多多,但在实践中我们很容易一不小心就从延迟变成了拖延。那么,慢决策与拖延症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可以把延迟理解为一种主动拖延,它意味着一种策略性的延迟,比如将不着急处理的事情暂时搁置,优先处理最重要的事情。而拖延则是一种被动拖延,是懒惰的表现。有效的主动延迟需要在时间和成本之间做出选择。如果时间是关键,就要尽快行动;如果成本更为重要,就可以稍作等待,伺机而动。

此外,判断延迟的优劣还需要与时间的一致性进行比较。良性的拖延是相对于未来而言,今天的时间与金钱更加宝贵,因此选择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再执行任务。而非良性的拖延则是拖延了重要且紧急的任务,导致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避免非良性的拖延,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来帮助自己在今天和明天之间做出更好的选择。比如可以通过用餐情况的跟踪实现节食减肥,通过对日常行为的跟踪也有助于提升对时间的管理。当我们决定要推迟某项工作时,可以先给自己一个不可替代的理由,解释为什么不现在动手,然后在日程表上标明具体期限,以确保将来能够解决它。

最后,我们还可以运用“结构化拖延”实现对时间的高效利用。通过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拖延,筹划优先任务清单,实现拖延的结构化,也许可以从拖沓变得高效。清单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多重任务的优先性排序中,在涉及步骤程序的项目中,一份清晰的清单能够将工作精简优化。更重要的是,清单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延迟的必要性,让操作者不得不停下脚步去思考下一步的行动。

五、结语

综上所述,《慢决策》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那就是通过必要的延迟来做出更好的选择。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决策机制中存在延迟的必然性;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也通过慢决策取得了成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慢决策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而慢决策与拖延症的区别则在于主动与被动、策略性与懒惰性之间的区别。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掌握延迟的艺术,在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时保持冷静、从容不迫地做出最优的选择。通过丰富自己的实战经验、制定和执行规则、运用结构化拖延等方法,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慢决策能力,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加出色的表现。

这份文件是《慢决策》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慢决策倡导延迟思考,优化选择。生理机制支持延迟,顶尖人物实践成功。生活应用广泛,沟通道歉、避免偏见、初次约会皆需适度延迟,权衡时间成本,做出更优决策。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慢决策》读书笔记

评论 抢沙发

更好的WordPress主题

支持快讯、专题、百度收录推送、人机验证、多级分类筛选器,适用于垂直站点、科技博客、个人站,扁平化设计、简洁白色、超多功能配置、会员中心、直达链接、文章图片弹窗、自动缩略图等...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